清除口腔內幽門螺旋桿菌,次氯酸漱口水有奇效!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WHO/IARC)將幽門螺旋桿菌認定為Ⅰ類致癌原。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了世界范圍內一半以上的人口。在亞洲地區,中國內地、中國香港、越南、印度等少年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分別為60%、50%、40%、7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標本中幽門螺旋桿菌檢出率達到80%-90%,而消化性潰瘍患者更高,達到95%以上,甚至接近100%。
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人-人”、“糞-口”是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的傳播方式和途徑,其亦可通過內鏡傳播,而且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在家庭內部有明顯的聚集現象。同時研究證實,口腔是幽門螺旋桿菌進入胃內的通道之一,口腔在胃幽門螺旋桿菌傳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幽門螺旋桿菌在口腔內寄生后,特定條件下有可能引發口腔疾病,如牙周炎等,與此同時還會對胃黏膜產生影響,導致根治失敗,患者胃腸疾病復發,治療效果不佳。
口腔幽門螺旋桿菌與相關性胃腸疾病密切相關,是引起胃腸疾病復發的重要因素。鑒于此,如果患者胃腸黏膜中有幽門螺旋桿菌寄生,并引發臨床癥狀,則除進行胃腸道相關檢查之外,還需要關注口腔內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治療口腔疾病是改善預后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胃腸疾病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Miyabayashi等人觀察到,口腔內攜帶幽門螺旋桿菌的患者在接受適當的抗菌治療后,胃部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風險顯著增加。因此,保持口腔衛生可以作為提高治療成功率的替代方法,而使用漱口水有助于維持口腔衛生。
研究表明,在15ppm到3.75 ppm的劑量范圍內OxOral®漱口水的抗菌活性,與5 μg/mL四環素(抗生素)相比,沒有觀察到任何差異(p>0.05),即兩者效果相當。因此,確定3.75 ppm的OxOral®漱口水(抑制率為99.7±7.7%)作為MIC(最小抑菌濃度)值。此外,在1.875 ppm和0.938 ppm下觀察到殘余抑制性,抑菌率分別為81.1±6.0%和53.3±2.8%(如下圖)。當未觀察到可見微生物生長時,MBC(最小殺菌濃度)值為7.5 ppm。
結果顯示,生理鹽水對幽門螺旋桿菌生物膜沒有抑制作用。然而,當用0.938 ppm、0.469 ppm和0.234 ppm的OxOral®漱口水處理生物膜細胞時,抑菌率分別達到99.9±5.5%、89.1±1.2%和35.5±0.9%(如下圖);5μg/mL四環素的抑菌率達到100±13.5%。與生理鹽水對照組相比,在濃度為0.117ppm的OxOral®漱口水中未觀察到任何差異(p>0.05)。
OxOral®漱口水的細胞毒性實驗表明,與DMEM對照組(無細胞毒性)相比,在0.469 ppm到15 ppm的濃度范圍內,未觀察到明顯差異(p>0.05),顯示出OxOral®漱口水的安全性。結果如下圖所示:
綜上所述,以次氯酸為主要成分的漱口水對幽門螺旋桿菌的作用效果如下:
-
(1)在有效氯濃度為7.5 ppm-15 ppm時,次氯酸對幽門螺旋桿菌具有較好的殺菌效果;在有效氯濃度大于3.75 ppm時,次氯酸對幽門螺旋桿菌具有較好的抑菌效果;
-
(2)在有效氯濃度大于0.938 ppm時,次氯酸對幽門螺旋桿菌生物膜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
(3)有效氯濃度在15 ppm以內時,次氯酸未顯示出細胞毒性,具有較高安全性。
本研究表明以次氯酸為主要功能成分的漱口水對幽門螺旋桿菌具有較高的的抗菌和抗生物膜作用以及低細胞毒性,研究結果為次氯酸作為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患者的常規治療輔助藥物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