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比別人更怕冷
怕冷的人,過個冬天有多「難」?
一天到晚,手腳冰涼;衣服永遠穿得比別人厚;胃和膝蓋總是隱隱作痛……
有些怕冷是衣服穿少了;而有些怕冷,可能預示心血管、內分泌或神經系統的病變。
突然怕冷的8個原因 人體各個系統的運行都需要能量,能量來自于食物的動力效應、基礎代謝和活動。
人在健康狀態下,饑餓時比飽腹時怕冷,運動前比運動后怕冷。由于基礎代謝率與年齡等有關,多數女性比男性怕冷,老年人比年輕人怕冷。
但如果近期內突然明顯怕冷,就要引起注意。
1 甲狀腺功能減退
甲狀腺功能減退是由于甲狀腺激素合成或分泌減少,或組織利用不足,引起的一種內分泌疾病。
甲減“偏愛”女性,患者的機體代謝會減慢,出現怕冷癥狀,還可能伴有疲勞、瞌睡、體重增加、食欲低下、月經不調、皮膚粗糙等癥狀。
2 血管病變
如下肢動脈硬化狹窄,它會引發患側肢體乏力、腿腳怕冷、發麻抽筋等癥狀。
3 貧血
貧血會出現頭昏、乏力、怕冷、心慌氣短、食欲減退等。若有上述癥狀,要及時到醫院進行血常規等檢查,明確貧血種類。
4 快速減肥
脂肪是很好的防散熱組織,快速減肥或做了抽脂手術后,會出現怕冷癥狀。
5 外周神經病變
如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中,常見的糖尿病外周神經病變,幾乎可累及全身任何神經,常表現為手指、腳趾及下肢的發冷、麻木、疼痛等。
6 下丘腦病變
下丘腦是大腦皮質下植物神經和內分泌的最高中樞,是人體的體溫控制中心,它的病變可引起機體內分泌功能紊亂,導致怕冷、脫發、肥胖等。
7 局部損傷
燒傷患者由于皮膚損傷,局部排汗功能減弱,導致體溫易受環境溫度的影響,出現怕冷現象。
8 藥物副作用
如降壓藥β受體阻滯劑,常見的有心得安、美托洛爾、比索洛爾等,廣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會引起失眠、怕冷、性功能障礙等不適。
冬天最該護好6個部位
某些薄弱的身體部位如果受寒,整個人會更容易感到冷。冬天,以下身體部位需要重點保暖。
頭部
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頭部受寒血管收縮,易引起血壓飆升而發生腦卒中。
建議天冷時出門戴一頂帽子,以毛線、毛呢材質為佳;帽子戴上后不宜太緊,最好能插進一根手指;此外要避免濕著頭發出門或入睡。
頸部
脖子受涼,易引發落枕、感冒。在寒風瑟瑟的冬季,脖子上圍一條厚實的圍巾,或者穿件高領的衣服,都有助防寒。
后背
冬天最好加穿件棉背心或毛背心,天好時,別忘了給后背曬個“日光浴”,熱流會讓全身舒適。
雙腳
雙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少,如果長時間受涼,不但容易長凍瘡,還可引發痛經、腹痛等。
體弱的人最好常年穿著襪子,切勿光腳在地板上走,冬天在家宜穿厚軟的絨鞋;勿蹚水,鞋襪濕了盡快更換。
肚臍
肚臍受涼,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
穿件高腰內褲或長褲,上衣避免太短,都有助腹部和腰部的保暖。
膝關節
膝關節沒有豐厚的脂肪和肌肉保護,血液供應較少,對溫度和濕度都非常敏感。
膝關節受寒易發生退行性變化,出現疼痛、屈伸不利等問題。寒冬時節一定要穿秋褲,必要時可加個保暖護膝。
做5件事溫暖一冬
1 吃點溫熱的食物
常吃冰涼、生冷的食物,就相當于在身體里開了個“冷庫”。
一年四季都應以溫開水為主要飲品;天冷時,還可以通過飲食御寒,蔥、姜、蒜、辣椒、牛肉、羊肉等都有助驅寒。
2 增加運動
經常鍛煉身體,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身體熱量,緩解怕冷癥狀。
冬季可以選擇暖和的天氣到公園慢跑、散步、騎車等,最好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鐘。
3 穿衣要寬松
緊身衣物會導致肢體末端血液循環不暢,引發手腳冰涼,人只會更冷。
天冷時,應選擇寬松、舒適的衣物,外套最好過腰過腹。
4 睡前泡泡腳
堅持泡腳,有助提升身體御寒能力。睡前用40攝氏度左右的水,泡20分鐘左右,讓水漫過腳踝。泡完后立即擦干雙腳,并穿上厚襪子。
5 注意保暖
缺乏保暖意識,穿著過少,會使人體代謝變緩,更容易失去熱量。
室內室外,進進出出,注意及時增減衣物,讓體感溫度基本保持恒定,盡量減少溫差的刺激?!?/p>
上一信息:睡得多并不一定更健康
下一信息:秋冬穩壓,規避三大風險